从生产到回收,从关闭到分流,从“走出去”再到转型,过去的几年对于陕煤集团铜川矿务局王石凹矿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五年。
2015年,王石凹煤矿积极响应国家“去产能”号召,按照陕煤集团十项改革举措关闭了矿井。之后,勇于拼搏、敢于担当的王石凹人不抱幻想一味等待煤炭行业形势好转,不单纯依靠国家的政策扶持,不埋怨煤炭产能过剩带来的“严冬”冲击,不一味的怨声载道、叫苦连天,而是以大局为先,按照铜川矿业公司(局)“四个转型”战略部署,积极更新思维观念,探索并形成了康源生态农业科技园、王石凹工业遗址公园项目等转型产业,逐步实现了多元化发展,在化解煤炭产能过剩这场没有硝烟的攻坚战中,赢得了主动权。
向专业化服务转型 积极对外承包工程
关井意味着没有了煤炭资源这块主战场,为了不让企业发展所积淀的人才资源流失,早在2014年,该矿党政领导就先后带领人员奔赴陕北榆林、府谷,咸阳、彬长等地十余次,开始寻找有用工意向的单位,希望能承接煤矿开采、运营项目,促进劳务输出。大到年产千万吨的现代化煤矿,小到地方矿井、小煤窑,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尝试终于带来了新的希望,2015年10月,该矿与千里之外的陕北府谷新元洁能公司签订协议,62名职工顺利承接了该公司电厂的输煤运行及煤场管理业务,为“走出去”发展迈开了坚实的第一步。之后,在公司的帮助下,又承接了陕北曹家滩矿风井的运营管理、张家峁煤矿巷道掘进、井下辅助等业务,先后安置职工近200人,为企业减轻了负担,增加了创收利润。
从聘请人员到自主作业,短短两个月时间,该矿职工精细掌握了现代化掘进设备操作技术,一次次出色的完成了承运任务;在承运的巷道掘进工程质量考评中,成绩名列前茅;在发电机组点火投产前,独立完成完成了输煤系统收尾工程消缺200多项,保证了输煤系统试运转一次成功。秉承着铜煤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创业一线的岗位上,该矿职工认真学习钻研业务技术的同时,灵活运用“四项技术”、“精细化管理”等优秀的管理经验,以过硬的技术、务实的作风、优质的服务,赢得了用人单位的赞誉和亲睐。
向旅游产业转型 打造工业遗址公园
王石凹矿是承载几代矿山儿女青春年华的创业热土,更是见证铜川煤炭开采历史的标志和见证,关井后,苏联援建的矿山建筑群、仿苏制工业设备等的这些国有资产和工业遗产是荒废,还是重新利用?
通过深入调研考察、多方征集意见、科学分析论证,善谋敢干的王石凹人找到了答案。2014年12月,该矿首次将建设王石凹矿工业遗址公园项目提上了日程,为了让项目尽快落地,先后邀请专业设计公司6次实地考察,10余次修改方案,在集团公司和矿业公司相关领导的带领下,先后两次组织专人赴山西大同、山西长平等地进行调研,借鉴成功经验,系统了解工业遗址项目建设、发展旅游产业的相关数据、设施建筑和经营模式,形成了参考性较高的《王石凹煤矿建设工业遗址公园可行性报告》,得到了陕煤集团和铜川矿业公司(局)的大力支持与重视,进入国家“PPP”项目库,列入陕西省“十三五”旅游项目规划重点工程、铜川市“十三五”规划重点工程;相继申报了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陕西省科普教育基地、首批国家工业遗产保护项目、陕西省文物局“省级文化遗址公园”,并被铜川市文物局授予2016年全市文物工作先进单位。
近期,初步建成了《唱支山歌给党听》形象雕塑、主题涂鸦墙、咖啡馆、大型机械设备实物展示区、“建设性”蒸汽机车静态工业展品等煤矿文化景观。陕煤集团、陕旅集团、铜川市三方确定项目投资金额,签订了项目战略框架协议,前期各项工作正在按照时间节点有序推进。
向绿色产业转型 发展现代化生态农业项目
在铜川矿业公司(局)党政的大力支持下,该矿瞄准绿色产业,发展生态农业项目,打造了集养殖、种植、观光、科研、农产品深加工为一体的康源生态农业科技园。要发展生态农业,昔日的采煤工就要转变为现代化式“新农民”,为了尽快转换角色实现创收,该矿多次组织管理干部前往农场所辖的种植基地、养殖基地进行考察,并安排相关人员进入农场蹲点,测定土质、水质、温度等种植、养殖的基本数据,绘制农场土地分布图,确定种植范围和养殖规模。在摸索阶段,还按照精细管理的原则,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购置了农业生产书籍,组织职工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并鼓励职工融入当地环境,向“土专家”学习种养经验。选派热爱学习、善于钻研、吃苦耐劳、创新意识强的骨干人才,前往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进行业务培训,邀请院校教授进行长期指导。
凭借“科学、创新、环保、绿色”的经营理念,康源生态农业科技园喜获丰收,产品在国家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杨凌)的抽样检测达到国家标准,种植的玉米、白菜、萝卜等200多万斤绿色农副产品部分已经上市,养殖的关中黑猪、元宝鸡、关中奶羊等畜牧产品已分批出栏,实现创收近50万元。并完成工商注册登记,正式成立了铜川矿务局陕西子午岭康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下一步将逐步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发挥生态农业优势,发展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