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之去岁此时的银装素裹、冽冽寒风,今年的冬天显得极为温和——刻苦降落的雪抵不住车水马龙的消磨;严肃了面孔的风也在和蔼的日光中动容,好似在这样的冬日里,天地都是清明柔和的。
直到来自地底深处的轰鸣击溃了一个又一个合该安稳的梦境,人们在惊惧中骤起,在惶恐中奔逃,使尽一切力气和手段,也抗拒不了这突如其来的梦魇。蜉蝣于天地,沧海之一粟,在地壳不屑一顾的颤抖中,无论如何先进发达的文明秩序和架构,都只得被无情地摧毁。
那日清早,我看着手机里一位宁夏同学发表的文字,不敢说感同身受,却实实在在体会到她的担忧和恐惧:晚风击打窗子的声音、马桶冲水的声音、家里小猫多叫的几声,都为敏感的她渲染了无尽恐慌。
而西藏的震情,更是冷酷而危急。126条生命呼吸间便消弭于塌陷的轰鸣声里,日喀则清晨的曙光还没来得及为山峰披金,不幸的魂魄却遁入了永恒的黎明。平静的冬夜不再平静,地震的冷漠让夜更加无情,生命的喧嚣被拖拽进无穷的深渊,弦月的柔光被倾斜的地面遮掩,万籁俱静,唯余颓丧的荒芜。
然而地震并非生命终结的唯一格式,它更多地是唤醒人们心中对安全的警醒和对生命的珍惜。我们往往侥幸天灾之遥远和偶然,却不想突发时的仓皇和必然;我们可能也只恐于摧枯拉朽的天灾,却忽略了细微失误导致的人祸。生命高于一切,防范胜于救火,这应是颤动的大地书写的,生命的课题。
在这个震颤的寒冬里,我们无法让定格的生命回到鲜活,无法抹去凝视的眼里歇斯底里的悲鸣,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从来不是挂在嘴边的豪气,是救援队、是运输机,是灾情后的抚慰,是重建后的安宁。上下同欲,风雨同舟,在全国各级各地的援助之下,愿故去的灵魂早日安息,愿幸存的生命安康承平,愿善意的热血浇灌荒芜的土地,让哀伤的目光重拾希冀,望向新春依然勇敢、坚毅。(张心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