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军:我在远方恋着你

2016/12/28 12:12:33 人评论 分类:矿山文学

我在远方恋着你
虽然爱恨交织,依然情思绵绵;
虽然距离千里,依然钟情如初;
虽然沧海桑田,依然矢志不渝;
虽然往事如烟,依然刻骨铭心;
虽然人生如梦,依然魂牵梦萦;
虽然历尽风雨,依然满怀深情。

——题记

  

     一、山中有一座小城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你住进了我的心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常常思念你。思念是一根无形的长线,一段系在你那里,一端缠绕着我的心;思念是一片海洋,海洋里浪潮暗涌,浪花朵朵,无时无刻不在激荡着我的内心。
     连绵不断的群山之中,有一座山,名叫鳌背山。沿着鳌背山 向前,有一座小镇,名叫王石凹。王石凹,曾经隐没于深山老林之中,数千年默默无闻。直到国家确定在这里开采煤矿之后,这里不仅是国家一五期间重点投资的156个项目之一,是苏联专家设计投产的煤矿样板工程,而且通过新中国第一代煤矿工人的勤奋努力、辛苦劳动,这里一度成为中国煤海的一颗熠熠生辉的煤海明珠 ,这里曾经英雄辈出,群星灿烂,曾经创造过无数的煤海奋战奇迹和辉煌。
     如今,随着资源的枯竭,随着设备的老化,随着下岗工人的增多,随着打工潮的风起云涌,王石凹煤矿已经于2015年10月关闭,留下了一片令人怀念令人回忆令人感慨令人唏嘘的煤矿遗址。设备不再轰鸣,市场不再繁荣,人流渐渐稀疏,车流渐渐远去,只有在回忆里还有往事悠悠,只有那春风吹又生的野草鲜花还在茁壮成长,只有座座青山还在静候,只有棵棵不屈不挠的大树还在坚守。
     面对着苍茫群山之中依然巍然屹立的王石凹煤矿遗址,我的内心充满了无限的情思,悠悠的往事就像滔滔不绝的流水在内心流淌,又如激荡起伏的进行曲在我的心头飘扬震颤。有时候是激动,有时候是惆怅,有时候是神往,有时候是遗憾,有时候是痴情,有时候是悔恨,有时候是痛彻心扉,有时候是爱恨缠绵,有时候是不堪回首,有时候是辗转反侧,有时候是五味杂陈,有时候是百感交集。人生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在这里都曾经汇聚交集;社会有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在这里都一一展现无遗。
     据记载,这里的先民早在宋朝就已经开始使用煤炭生火做饭,但一代代的先民由于敬畏天地鬼神,由于时代的局限,并没有将煤炭大规模的开采,直到民国时期才有了黑心的窑主小规模的开采煤矿,这才有了过去的“霸王窑”。王石凹煤矿附近的霸王窑,曾经在文革时期,一度成为多少人忆苦思甜参观的圣地。如今早已时过境迁,风光不再。但是在我这一代人的记忆里,所有的煤矿窑主都是黑心的,那时候的煤矿工人的生命和安全是没有保障的,这种观念给我们曾经幼小的心灵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今昔对比,看看现在的煤矿老板,也就是过去的窑主,虽然口头上电视上文件上报告中天天喊安全,但是谁又能阻挡住黑色利益的滚滚潮流,谁又能真正把工人的人命看成是自己家人的人命。煤矿事故就像大海里的波涛,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个罪恶掩盖另一个罪恶,一个热点震惊另一个热点,无穷无尽,灾难和痛苦随时都在侵蚀着煤矿工人家庭。似乎不可预测,似乎势不可挡,似乎永无休止,仿佛漫漫长夜,天不会亮,黎明不会到来。已经进入冬天很久,但冬天依然漫长,春天似乎迟迟不会到来。但我们依然百折不挠、矢志不渝、前赴后继、永不放弃地坚守着、追求着,向往着、期盼着春天的到来、幸福的到来。
      据传说,王石凹原来曾经被称为“狼吃娃”,意思是这里曾经森林茂密,人烟稀少,生活贫困,野兽横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下,勤勤恳恳,辛辛苦苦地生活着,追求着,生生不息。
      进入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后,这里开始成立了陕西省铜川矿务局,其中王石凹煤矿是当时最大的煤矿。当时的煤矿工人来自全国各地四面八方,其中河南人最多。铜川市当年曾经被称为小河南,王石凹煤矿还有一条沟被称为虞城沟。第一代煤矿工人虽然条件十分艰苦,但都有一种真诚和朴实,互相之间没有如今的贫富悬殊,相处非常融洽,彼此之间谁有困难都去帮助,有了快乐大家互相分享。
     王石凹煤矿最初的设计是山上为生活区,山下为生产区。山下与山上之间有一条绞车道相连,长度大约有1000米,坡度大约有三十度左右。山上西山有家属区,有苹果园,有学校,百货公司;东山是家属区,南山是家属区,有电影院;北山有医院。在王石凹家属区中心有食堂,叫做二食堂。一食堂在山下,山下有招待所,有办公大楼,有单身宿舍楼,有选煤楼,有铁路通往铜川。王石凹煤矿生产的煤炭,通过火车运往全国各地。那时候,由于条件艰苦,生活贫穷,王石凹煤矿的山坡上,山沟边,到处都是煤矿工人自己挖掘的窑洞和棚户区,当时也没有什么城建局,不需要无数的证件,没有乱收费,人们只是为了生活而建设一个简单的家,就可以安家乐业。
随着王石凹煤矿的建设和发展,一座座建筑物拔地而起,人们的生活悄然发生着改变。
     根据我个人的经历,人类社会任何时候都有坏人。最初的王石凹煤矿,虽然有坏人,但只是一小撮,并不影响大局,而且那时候,坏人是害怕好人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坏人越来越多,但还没有达到和好人并驾齐驱的地步。八十年代的坏人虽然很多,但依然破坏不了大局,都是小流氓小混混,即使有黑社会,也都是耍流氓、地痞,没有完全影响煤矿工人的生活。自从进入九十年代之后,特别是大批工人下岗,大批国营企业变成私有企业之后,社会彻底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老实人越来越少了,只认识权力和金钱的势利小人越来越多了,而且逐渐出现了好人怕坏人的现象。煤矿也渐渐开始走下坡路了,煤矿工人的生活不仅收入不高,而且渐渐入不敷出了。特别是那些工伤人员的家属,特别是那些下岗工人的家庭,越来越感觉前途渺茫,越来越风雨飘摇了。
      但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王石凹煤矿,确实是一个美好的时代。那时候,虽然物质不丰富,但感情世界很传统;虽然生活条件很艰苦,但人们之间相处很真诚;虽然还缺吃少穿,但上学不发愁,看病不分等级,人与人有基本的尊严,有基本的平等。而且那时候的少年,还有真正的欢声笑语,还有很多五彩缤纷的梦。

     二、心中有一座小城
     总想有一座自己的小城,小城里住着友谊和爱情。不需要所谓的富贵华丽,只想要舒适的田园诗意。不需要所谓的人来人往,只想要几个知己的倾心相聚。孩子们可以尽情地自由玩耍,青年们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老人们有自己优雅地体面和尊严。也许这些要求并不高,但在很长很长一段时间里,这还是一场很漫长的梦。
     清晨,刚刚从梦中醒来,一睁开眼睛,就发现床头上有一个肉夹馍。那时候物质还十分匮乏,生活水平还十分贫困,家家户户都很少吃肉。这一份肉夹馍是我父亲上班时候发的班中餐。那时候的工人一般规定是上八小时的班,在井下是吃不上饭喝不上水的,有时候要上十几个小时的班。无论是上多长时间的班,大家都是靠两双手,靠人工开采煤炭,搬运石头,运输工具,砌墙,非常辛苦,也非常累。原来的煤矿工人并没有班中餐,随着条件的改善,进入八十年代的时候,开始有了班中餐。当时的班中餐就是一个馒头,有时候是一个饼子加上一两片肥肉,但对于大部分工人来说,那就是最好的生活了。我的父亲总是舍不得吃,大部分的时候都是给我留着,下班之后洗完澡带回来,有时候他半夜回来,我已经睡着了,他就把班中餐放在我的床头。当时吃着父亲带回来的班中餐,觉得特别的香,特别地幸福。现在想起来,回忆起父亲工作的辛苦,想起父母亲为了家庭省吃俭用的情景,不由自主地就觉得鼻子发酸,眼泪在眼睛里打转。
     那时候我父亲给家里买了一台红灯牌收音机,既是父亲的最爱,也是我的最爱。父亲喜欢下班之后听一听河南家乡的豫剧,或者曲剧,或者河南坠子,有时候也听一些京剧、黄梅戏、秦腔 ,而我最爱听的是评书、小说和歌曲。那时候听到的歌曲很少,只要听到一首歌就很高兴,比如《在希望的田野上》,比如《北国之春》,比如《甜蜜的事业》,比如《笑比哭好》,有时候也会听一半句时时被干扰着的邓丽君的歌曲。那时候邓丽君的歌,还被称为靡靡之音,是不能公开收听的。我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并没有那么多的复习资料,同学们大都都很喜欢学习,学习气氛十分浓厚。我的小学是在老家上的。初中一年级开始,我在王石凹中学的初一七班。那时候整个中学分为两部分,光是初一年级的学生就是十五个班,每班学生大约六十人左右。收音机曾经带给我无穷的快乐,在收音机里不断地收听《小喇叭》节目、《学龄前儿童广播》以及《阅读与欣赏》、广播剧、长篇小说连播等等,都是我十分喜爱的栏目。特别是1979年开始播出的单田芳、刘兰芳的评书,更是风靡大江南北,传遍神州大地。父母亲虽然并不富裕,但对老人和孩子的关爱却始终从没有减少分毫。有时候和好多同学在一起,谈起各自的家庭,有的家庭打骂成风,有的家庭争争吵吵,有的家庭勾心斗角,而我回忆起来,总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特别重感情、特别懂关爱的爱情海洋里。我的姥姥疼爱我,我的舅舅妗子、表哥表姐疼爱我,我的父母亲关爱我,我和两个妹妹之间从来没有矛盾。
      我家最初住在北山医院下边的一条山沟里,是父亲和他的同事们挖掘的窑洞,记得那窑洞是两间,一间是是正房,从正房的东面又挖进去,里面一间是睡觉的地方。后来我上初中之后,住在西山。那些房子都是苏联人原来设计的,当时看着很不错,但到了八十年代就很普通了,家家户户都在前边盖起一间小房,后来又在马路对面盖起一间厨房,都十分简陋。虽然十分简陋,而且是烧煤,烟雾很大,但每个家庭都其乐融融,安家乐业。总觉得天长地久,日子一天天向前,有稳定感,有奔头。
     王石凹煤矿曾经有一个新华书店和两个图书馆,那里实在是我的乐园。记得刚开始的时候,是父亲给我借了一本《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和一本《宋老大进城》,我看完之后,又叫父亲给我借,父亲又给我借了一本《林海雪原》、一本《桥隆飙》,以后我又向父亲要借书证。其实父亲也很为难,搁不住我死缠硬磨,后来父亲就把我领到山下图书馆,把我介绍给那些管理图书馆的阿姨。由于图书馆不向小孩借书,所以我每次去借书都诚惶诚恐,小心翼翼。随着越来越熟悉,那些阿姨们也开始给我借了。那时候的我贪得无厌,把凡是带“记”字的,凡是带“传”字的,凡是带“演义”的,全部借了个遍,有些是走马观花,有些是一句句地读,遨游在文学的天空,忘了所有的烦恼与忧愁。在初中的时候,我父亲给我订阅了《儿童文学》、《少年文艺》、《英语学习》、《中学历史》、《中学地理》,还给我订阅了一份报纸《讽刺与幽默》,我自己还偷偷滴攒下零花钱去买书,什么《东周列国志》、《镜花缘》、《三侠五义》、《杨家将》等等,其中《西游记》和《红楼梦》是我的最爱,至今依然如此。我买过很多杂志,其中《连环画报》和《大众电影》是我的最爱,初中曾经有一个同学,从我家里拿走,偷偷攒了几十本,后来我们几个去他家玩,又还给了我一些。我还曾经把很多书寄给老家的玩伴,每个玩伴五本,至今三十多年过去了,那些书都不知道去了哪里,想起来那个时候,虽然贫穷,但也很幸福啊。
清晨还没有起床,吃了父亲留给我的肉夹馍,有时候是母亲做的早饭,就听见离我家有二十几米远的高音喇叭开始广播了,六点半左右是《阅读与欣赏》节目,七点是《新闻和报纸摘要》,之后是煤矿新闻,最后是矿上编辑的歌曲或者是豫剧曲剧等河南陕西人喜欢 的戏曲。

 

作者:陕西黑龙沟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王长军      本站编辑:碧海云天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

共有访客发表了评论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