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至九月十八日,风里似乎还裹挟着八十余年前的余响。这一天,无需刻意提醒,那声穿越时空的警报,总会在城市的上空准时响起,像一把钝而沉的锤,轻轻叩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上。
天是寻常的天,云卷云舒,秋阳正好,街上车水马龙,人间烟火如常。可当尖锐的警报划破这份平静,所有的喧嚣都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行色匆匆的人停下脚步,车窗里的音乐悄然低息,孩子们睁着懵懂的眼睛,听长辈说起那个“九一八”的清晨。没有硝烟弥漫,没有断壁残垣,可这警报声里,藏着历史的重量:是北大营里骤然响起的枪声,是松花江上呜咽的汽笛,是无数同胞流离失所的背影,是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壮。
我们总说“铭记”,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住那些不该被时光冲淡的名字。是杨靖宇将军胃里只有棉絮和树皮仍坚守的信仰,是赵一曼女士留给儿子“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的遗书,是千千万万无名烈士用生命筑起的长城。他们曾是父母的孩子,是孩子的父母,却在民族危亡之际,化作了守护山河的“脊梁”,用血肉之躯,为后世撑起了一片不再被践踏的天空。
如今,警报声渐息,城市重新恢复了热闹。金黄的银杏叶落在肩头,街头的奶茶冒着热气,孩童的笑声清脆响亮——这正是先辈们曾向往的“国泰民安”。只是我们知道,这份安稳从不是凭空而来,它是历史的馈赠,是无数牺牲换来的接力。
九月十八日,是一页写满沉重的日历,更是一声长鸣的警钟。它提醒我们:脚下的土地,曾浸过热血;眼前的和平,需以敬畏守护。不必时时将悲痛挂在嘴边,但要把“自强”刻在心里——用知识武装头脑,用实干建设家国,让先辈们见证,他们守护的中国,正以昂扬的姿态,走向更远的未来。
风又吹过,带着秋的凉意,也带着历史的回响。这一天,我们低头默哀,而后抬头前行,因为最好的“铭记”,便是活成一束光,照亮先辈们未走完的路。(樊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