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先行,筑牢成本管控 “防护网”
规范管理是修旧利废落地见效的前提。该矿修订完善《材料使用考核管理规定》等一系列文件细则,实施闭环管理体系,从物资审批、领用登记到现场使用,每一个环节都纳入精细化管控,实现 流程可查、去向可追、现场可控;建立了 “回收 — 检测 — 修复 — 再利用” 的完整链条,对废旧物资进行 “全生命周期” 管理,小到一颗螺丝、一段电缆,大到电机设备,只要有修复价值,就绝不轻易丢弃,通过专业修复,大量废旧物资重新回到生产岗位,既减少了新设备采购支出,又降低了废弃物处理成本,矿井材料成本显著压减,设备运行水平稳步提升,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的双赢,形成了全员精打细算、岗位创新创效的良好氛围。同时,依托“五小”创新、合理化建议等群众性创新活动,广泛征集降本增效“金点子”,在群策群力中巩固降本增效成效。
“现在领用一根锚杆都要登记用途和责任人,区队和班组的成本意识明显增强了。”该矿物资管理部工作人员介绍,这种将成本管控责任层层分解到基层的做法,让“节约每一分钱” 从口号变成了矿井全员参与的自觉行动。
奖惩并重,点燃职工创效 “发动机”
聚焦用“紧日子”过“好日子”理念。为激发职工参与修旧利废的积极性,该矿系统构建废旧物资全流程管理体系,制定了详细的物资回收与修复奖励制度,细化物资回收、分拣、修复、复用等环节标准,对井下可复用材料实行分类建档、动态跟踪。通过创新修复工艺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鼓励基层区队利用边角废料加工井下防护装置、工具配件等,实现废旧物资“二次上岗”,将修旧利废成效与绩效考核挂钩,实行“节奖超罚”,激发职工参与积极性,在井下工作面、地面仓库,随处可见职工们细心拆解旧设备、分类回收废材料的身影,“变废为宝” 成为矿井里的新风尚。1-7 月,仅运输区就回收道钉160公斤、螺丝240 余套,修复转辙器 5台,直接节约资金8.4万余元。
下一步,该矿将持续深耕“四种经营理念”, 持续健全从理念到行动、从习惯到文化的降本增效长效机制,深挖内部潜能、厚植创效优势, 把“紧日子”过成“好日子”,用“奋斗指数”换取“发展指数”,为矿井安全平稳发展注入持久动力。(陈家山煤矿党群工作部 温荆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