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在煤矿工作了大半辈子,他把自己的青春和汗水都献给了那黑暗的巷道。晨光未破,更衣室的铁皮柜门便次第开启。老张掀开褪色的帆布帘,蒸腾的水雾中,工友们的身影在更衣柜间交错。他摩挲着叠得方正的藏青工装,领口处细密的针脚是妻子二十年前的手艺。矿靴踏在瓷砖上发出沉闷的回响,安全帽内衬还带着体温,矿灯在胸前划出一道冷冽的蓝光。
井口猴车索道泛着冷硬的金属光泽,老张扣紧保险链,橡胶座椅在轨道上轻轻摇晃。身旁年轻矿工的工装还带着新布的挺括,而他的帆布手套早已被煤尘磨得发亮。索道载着他们滑入黑暗,巷道壁的反光条在矿灯下忽明忽暗,像流动的银河。猴车链条与轨道摩擦,发出“哐当哐当”的声音,老张的心却早已平静如水。他早已习惯了这种深入地底的感觉,对他来说,这是通往工作岗位的必经之路。看着前方儿子松弛自若的身影,他想起第一次带儿子下井时,少年攥着他衣角的力道。
巷道深处,煤尘在光束中凝成悬浮的星河。老张站在操控台前,指尖在触摸屏上轻点,现代化采煤机的液压臂应声而动。滚筒旋转着撕开黑色帷幕,煤块如瀑布倾泻,轰鸣声中,他的目光始终锁定着传感器跳动的数值。在采煤机的后面,小张和其他工友们则忙着清理煤炭、支护顶板。小张拿起铁锹,用力地将散落的煤炭铲到传送带上。煤炭在他的铁锹下飞舞着,仿佛是黑色的精灵。他的脸上沾满了煤灰,但他的眼神却依然坚定。在支护顶板时,小张更是小心翼翼。他拿起锚杆机,将锚杆深深地打入顶板中,然后再挂上金属网,确保顶板的稳定。他的动作熟练而又精准,每一个步骤都做得一丝不苟。锚杆机突突作响,金属网与岩壁咬合的瞬间,父亲常说的“顶板是井下的脊梁”在耳边回响。
高温与煤灰裹挟着汗水浸透工装,父子俩的后背都结出了盐霜。在工作间隙,老张会来到小张身边,检查他的工作情况,并给他一些指导和建议。他会告诉小张一些自己多年来积累的工作经验,比如如何判断煤层的变化、如何处理设备故障等等。小张掏出防水笔记本,将父亲沙哑嗓音里的字字句句,都化作未来征战煤海的铠甲。老张看着儿子的成长,心中充满了自豪。他知道,儿子已经接过了自己手中的接力棒,成为新一代的煤矿工人。他们两代人,虽然身处不同的时代,但都有着对煤矿工作的热爱和执着。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为社会挖掘着光明和希望。
当暮色漫过矸石山,澡堂的喷头冲刷着两代人的疲惫。热水蒸腾间,老张看着儿子年轻的脊背,恍惚看见三十年前镜中的自己。更衣室铁柜关闭的声响里,他们穿上家常衣裳,矿灯房外的夕阳为身影镀上金边——两代矿工,跨越三十年光阴,在煤海深处完成了最郑重的交接。这份对土地的敬畏,对安全的坚守,正如同永不熄灭的矿灯,照亮每一寸通往光明的道路。(赵东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