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兼程三十载

2021/5/2 16:31:48 人评论 分类:矿山文学

    三十年兼程,不言风雨,因为前方有梦;三十年追逐,持之以恒,因为路还很远。 

        

    从1976年使用第一台采煤机开始,到2006年第一台综采设备的试运行,蒲白矿区为了从根本上改变煤炭生产的面貌,经过三十年不懈探索和努力,终于成就了梦想,实现了综合机械化采煤。这是人类科技发展的重要成果。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前,我国煤矿的机械化程度普遍很低。蒲白矿区下属的煤矿几乎都是通过放炮和人工拉大锨采煤。这种方法工效低下,工作场所粉尘弥漫,对人体危害很大。那时,井下是用木棚来支护巷道,用粗壮一点的木头做立柱,上面棚上搪柴棍,搪柴棍上面放笆片,以防止顶板来压时,顶板岩石挤碎后,发生漏顶,掉下来砸伤人。后来使用金属摩擦支柱及钢梁支护。1976年白水煤矿官路井口,在三号煤层开始使用80采煤机采煤。这是蒲白矿区采煤机械化的开始,随后所属各矿都开始陆续装备同型号采煤机。由于煤层结构复杂,夹矸硬度大,大部分机采工作面沿顶采煤,而采煤机功率偏小,工作面平均单产水平与炮采相比没有优越性而先后停止使用。这是蒲白矿区机械化采煤的第一个阶段,即普通机采阶段。      

       

    1984年,马村煤矿采一队开始装备单体液压支柱和150机组。在当时的条件下,机采按支护分为普通机采和高档普采,二者区分的标志是高档普采使用单体液压支柱支护顶板,否则就是普通机采。在后来的两年时间里,全局各矿都装备了高档普采设备,蒲白矿区采煤机械化程度显著提高。其中1989年南井头煤矿采一队达到“高档普采国家等级队”丙级标准,全年机采产量达到21.62万吨,创出蒲白矿区当时的最好水平。      

       

    进入1997年以后,全国煤炭企业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低谷,因资源枯竭而报废的南井头煤矿更是显得异常艰难。职工连生活费都发不出来。为了养家糊口,职工和家属,干什么的都有。有去农民的苹果园挖苹果树坑、去砖厂背砖、下小煤窑的,也有出门四处打工,甚至卖血为生的。有个医疗部门还专门在矿部办公楼建了个血站。就是在这种艰难的条件下,为了留住职工中的骨干,防止人才流失,为即将开始试产的朱家河煤矿储备人才,蒲白局从南井头煤矿选拔一部分井下优秀职工到朱家河煤矿工作。6月20日一纸调令将三十二名挑选出来的职工集体调入朱家河矿筹建处,开始进行入矿上岗安全培训。 

        

    河北峰峰矿务局万年矿是1996年全国高档普采冠军单位。有关部门及时进行对接,决定选派部分工人前往学习高档普采技术。1997年9月30日,朱家河矿筹建处主任王继成、副主任安正权、生产科负责人孙龙奇、机电组长侯毛伟以及采煤队负责人李积贤带领从南井头矿调来的首批人员和当年新分配来的技校毕业生,共计48人,乘车历时两天于十月一日傍晚到达目的地开始学习。在异地他乡,职工们感受最深的是两点:一是机械化程度高,技术先进;二是职工收入高,队伍稳定。当时万年矿用的是250机组,而蒲白矿区还普遍用的是150机组。先进的设备保证了稳定的产量,职工收入也成倍增加。当时参加学习的工人每月工资都是1500元以上,最多的可以拿到1700元。而在当时的蒲白矿区,井下职工最多只能拿到每月四、五百元的工资。地面职工工资更是少的可怜,每月也就一百来块钱。这次外出学习让大家开阔了视野,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先进的采煤工艺和操作技术。 

        

    年底,学习归来人员返回蒲白后,经过短暂休息和整训,于第二年3月17日,也就是春节假期以后,全部编入到马村矿采四队进行顶岗工作。这时候,该队已经开始装备250机组。外出学会的技术,在蒲白矿区开始发挥作用。一年后,即1999年4月,这批人员又全部调回朱家河煤矿,成为该矿新组建的第一支机采队的骨干力量,开始在地面进行250采煤机调试安装。六月进入入井安装阶段。11月1日,朱家河煤矿开始试生产。从此,蒲白矿区的高档普采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开始使用250机组采煤,此举基本结束了蒲白矿区的炮采历史。 

       

    2005年9月30日朱家河煤矿举行综采设备联合试运转启动仪式,这标志着蒲白矿区告别了传统的采煤方式,真正走上了机械化采煤的路子。2006年1月10日,朱家河煤矿被命名表彰为陕西煤炭系统标准化样板矿井和安全先进煤矿。至此,经过三十年的机械化采煤探索,蒲白矿区进入综合机械化采煤新时代。 

        

     三十载春秋,诗一样的激情、画一样的岁月、歌一样的年华。真该为一代代矿山儿女创造的辉煌和奇迹而骄傲、而自豪!(党礼平)

上一篇:红尘

下一篇:真情从头开始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