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个生态蔬菜大棚,一陇陇的黄花菜地,一大片一大片的现代健康粮食血麦种植基地,围绕在朱家河煤矿四周的原野上;一条小河绕矿区而过,多少年未见的白鹤也被河畔美景吸引,又回到了它曾经栖息的地方……这些,都是在蒲白朱家河煤矿看到的新景象。这座曾经创造了无数传奇的老煤炭矿井,去产能关闭后,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已全面转型,由工转农,由“黑”转“绿”,建绿色生态农业基地,打响“生态品牌”,趟出了一条“绿色之路”。
转型之魂在思想
“有矿长给咱们鼓劲鼓励,带着咱们一起学习生态农业新技术,说明这件事情有奔头嘛,起码让大伙儿心里有底了。”
“就是,他都说了,关井是国家政策,必须要执行。但是,我们能不能再立起来,让大家有事干、有希望,关键还是要靠自己”……
2016年底,朱家河矿井按照国家“去产能” 政策予以关闭。煤矿关闭了,人员分流了,矿区闲置的土地、厂房怎么办?怎样让留守的50多名职工、尤其是一些70、80后的中青年职工树立信心、干事创业,是矿业公司关心关切的问题,主要领导多次到矿调研,勉励在岗职工坚守岗位、思谋发展。朱家河矿结合企业现状,依托依山傍水无污染环境的地理优势,分析了市场对于绿色农业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的趋势,选定了依托生态农业这个“绿钥匙”打开煤矿转型之门,尝试寻找适合企业从“守”向“创”的转型发展路径与模式。
如何由“守业”向“创业”变,首先就是要把职工队伍的在思想上接受、转变、认同。这是接任该矿矿长职务的张永军之所以多次面对面给留守职工讲形势任务、谈措施办法、去思想“包袱”的原因所在。
2017年初,全矿21名共产党员迎着黄土高原上带着寒意的春风,一路北上前往南泥湾红色教育基地,学习359旅打仗是英雄、开荒是先进、国难当头冲在前的榜样力量。另一路南下到杨凌、大荔等地考察生态农业项目,为转型发展寻找商机,为如何转探寻目标。在人员任用上,打乱原有的职级岗别,倾向于思想境界和德育品行、倾向于基层一二线,把更多思想活络、能吃苦、敢负责的年纪较轻的人安排在重要岗位上。与此同时,从2017年开始,该矿一方面充分利用矿区闲置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盘活闲置资产,争取政府在具体项目上的政策支持。转型生态农业、盘活闲置资产,一条由“黑”转“绿”的生态农业发展之路逐步拓展开来。
转型之髓在职工
“你都快一个月没有回家了,衣服够不够换呀,要不我让同事帮你稍几件换洗的衣服;还有一定要按时吃药,休息的时候就测测血压……”电话那头妻子叮嘱着,电话这边的王来宾嘴里一边应着,手里摸着黄花菜的干度和正要装袋的黄花菜。这位矿区生矿区长的干部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成为黄花菜的“专家”,他叫王来宾。朱家河煤矿转型农业发展,他担任黄花菜种植的负责人,刚接触黄花菜种植的时候,连黄花菜苗都不认识,身为人社科科长的他为了学习黄花菜的种植技术,周过农村的村民几乎都成为了他的好朋友。哪方面不会,一个电话村民上门去教他。现在的他,已经成为黄花菜种植、烘干、包装的行家。黄花菜的采摘期40天左右,每年的六月开始,王来宾吃住在矿上,为了确保每道工序的质量,从采摘、烘干再到最后的包装,每道工序他都要在场亲自把关。用他的话说:“工人们干的挺好,但是我不看着,心里还是不踏实”。
“党部长,今天磨的面多,搅三遍就行了……”“不行,必须搅六遍,咱们磨了这么长时间的血麦面,你应该知道,只有搅六遍才可以把面搅均匀,这样,面吃起来的口感才会更好,我们要保证每袋血麦面的质量……”。回答问题的并非“农业技术员”,而是拿笔杆子的党群部部长党礼平,朱家河煤矿发展生态农业之初,经过调研,决定种植高附加值的血麦,一个矿工子弟从未种过地的他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既是党群部长还是血麦负责人的他,从最初的什么都不懂到现在给麦子、上肥、除草、收麦、磨面、包装的每一道工序的行家里手。不管是在写文章还是干生态农业,都把质量看的高于一切,用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品质将每一份工作都干到极致。
转型之本在效益
“咱也吃上了自己种的西瓜,真甜啊。”……
这是该矿种植的生态大棚吊篮西瓜2018年6月初开园后,职工们吃到西瓜的感慨,这批西瓜销往蒲城、白水、罕井等地方,共售出7万余斤。受到顾客们的喜爱。黄花菜的盛产期是从第3年往后,2018年是第一年,产量不大。黄花菜种植出售鲜菜利润基本不大,只有深加工才能有高附加值。该矿又购置了黄花菜杀青烘干一体机,收购周边鲜菜代加工,共计生产干黄花菜1460斤。尝试着为蒲白矿区职工和社会提供绿色、有机、环保、生态食材。该矿摒着没有质量就没有一切的原则。以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全力打造有机蔬菜和水果品牌。
承包西风井北边河滩地种植黄花菜22亩,与农户合作开发种植血麦55亩;筹建了生态大棚3个,中棚9个,发动员工以科室为单位,利用工余时间自种蔬菜供给矿食堂和公司机关食堂等措施。实施 “黑”转“绿”、工转农、企转营创新创业工作,血麦在全矿干部职工的精心管理下,长势喜人,收获产量达2.48万斤。为提高销量,该矿将血麦磨成面粉,分为6斤、10斤的商品规格出售,产品销售到河南、深圳、西安等城市,受到消费者的一至好评。
一路走来,一路成长,一路收获,三年多时间,朱家河煤矿在元鹤山下布局的现代化生态农业,以全新的“工厂化”管理模式,利用商标文化,培育自主品牌开拓市场。从“黑色”产品到“绿色”产业,从井下到地面,以一元变多元,生态转型发展初具规模。
随后,该矿还将陆续种植各类具有高附加值绿色生态产品,严格按照农业现代化标准进行作业管理,大力提倡有机生态种植,开展多种经营模式,积极探索“生态种植―产品深加工―观光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并以此为基础,努力打造陕西一流的有机农业示范企业。
转型之本为员工
2018年初的一天,朱家河煤矿工会的办公室里,李克英不断的说着感谢的话:“谢谢你们了,我妻子看病二次报销的钱打到卡上了”,要不是你们及时通知我,我都不知道我妻子看病还可以二次报销,这下看病借的钱可以还上了”。李克英离岗退养工资很低,妻子因病无法工作,看病借外债需还,该矿工会得知了他的情况,通过“大病救助”二次报销项目为他办理了救助金。工会先后为职工办理了“在职职工互助基金金”“大病救助基金”“在职女工特殊疾病保障”等险种为数百职工送上“救命钱”。一系列的金秋助学、困难帮扶、工作现场慰问等帮扶举措,受益职工360多人次。
企业再困难,关注职工的身心健康状况必须要落到实处,该矿坚持每年组织所有职工体检,让职工以健康的身体和心态积极投入到工作之中,也为个人及家庭幸福多了一重保障。通过微信、QQ等网络通信平台送上职工生日温馨祝福信息、送生日蛋糕,此活动作为一项常态化的暖心工程,向所有干部职工传递了企业关怀之情。(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