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日,时间就在这一刻,永久地定格在253名榆神能源公司青龙寺煤矿人的记忆中。
“随着综采采煤机旋转的滚筒挥向坚硬的煤壁,滚滚原煤通过刮板输送机向皮带输送机流去,并缓缓地流向原煤仓……榆神能源青龙寺煤矿分公司综采机完成了它历史性的“第一刀”。这一天,矿井进入了联合试生产,对于分公司党委书记、经理来说,还有什么比这个消息更让人畅快呢!”6月1日,记者采访时,榆神能源青龙寺煤矿分公司党委书记、经理高治洲说道。
全年生产商品煤316万吨,完成井巷掘进9870米,安全实现零伤害,商品煤发热量比计划提高332大卡;人均产值367万元,创造利润259万元……
采访中,高治洲用这样一串数字描述着他们走过的2017年,但他最为强调的是:全矿核定人员将近1000人,而在册员工也仅仅253人,综采队只有37人!
看似静态的数字,实则讲述出一个不争的事实:高产、高效!聚心之力缘何如此强劲?记者从高治洲的言语中品读出了青龙寺煤矿分公司员工在困难面前不愿和不甘低头的韧劲和倔强。
诚如他所说,青龙寺煤矿在我们的眼里不单是一座煤矿,更是我们捍卫尊严、展现实力、凸显创造力的一件工业雕塑,体现“工匠精神”的一张名片。
而面对“首秀”的成绩单,高治洲用“逼出来的办法和道路”进行了生动而又真实地概括。
艰辛的创业历程还得从这里说起。
6月1日下午,青年员工的培训刚一结束了,高治洲就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人员问题”,是他开门见山主动谈起的第一个话题。
采访中他告诉记者,由于政策的原因,人员一直配备不到位,而现有的员工整体存在着队伍年轻化、经验缺乏的不足,即使是这样,人才的流失曾一度成为了他和领导团队亟待解决的问题。
“矿井已然建成,如何管理好、运营好成为了关键。可当缺兵少将的现状遇上了亟待发展的重任,曾让我们管理团队乃至员工一度焦虑不已。”高治洲说。
如何利用现有253名员工,高效地组织生产,变短板为长板、变短板为效益?青龙寺煤矿又将能开出怎样的药方呢?
以首批数字矿山建设试点矿井为契机,加快“两化融合”的落地与应用,成为了首剂药方。
“作为集团首批数字矿山建设试点,我们有着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基础与优势,这恰恰可以作为我们推进高产高效的着力点和突破点。而且我们已经实现了信息采集全覆盖、数据资源全共享、统计分析自动化、业务管理透明化、生产过程全记录的功能。”
高治洲说,通过对风井工业场地主通风机、压风系统、黄泥灌浆系统、35kV变电站完全实现“四合一”区域集中控制;综合数字通信中心系统将人员定位、4G通信、WIFI网络、矿井广播、数据传输等功能集成为一体;实现了综采工作面机头和马蒂尔可视化远程集中控制,减少了岗位人员,提高了矿井生产效率。
“借助智能数字化矿山的建设成果,利用‘互联网+’的模式,推行安全隐患信息化管理。利用4G网络建立了‘管理微信群’,形成‘矿领导+科(队)长+安监人员’安全管理‘互联网’+模式,做到问题和隐患信息实时上传,达到‘精、准、快’的管理目的。”青龙寺煤矿副矿长李慧平补充道。
智能数字矿山的建设,让青龙寺煤矿做到效率与安全的高度统一,真正扭住了煤矿安全与生产运营的“牛鼻子”,夯实了安全高效发展的基础。
记者了解到,截止目前,青龙寺煤矿主运输系统已经全部实现了智能化、矿井水处理实现了自动化。对此,高治洲有着自己的考虑:“未来我们还将推动连采和综采工作面的远程操作自动化。”
数字化、智能化的应用,解放了劳动力,但是当真正面对繁重的生产任务,青龙寺煤矿并没有采取“大兵团”作战的方式,反而另辟蹊径,令人意外!
“2016年国庆节后,矿井开始联合试运转,综采队开始割第一刀煤。从那时开始,我们就按照榆神能源公司领导的统一安排,取消了零点班,早班检修6小时,生产2小时,中班生产8小时。”
青龙寺煤矿党委副书记陈二斌说:“2017年,我们矿核定产能是300万吨/年,平均每月25万吨,平均到每天就是8000多吨煤,综采队每天割11刀煤,就能完成任务。每割1刀煤,大约40分钟。正常情况下,一个班8小时,就能完成任务。”
建立在全年生产任务的精准倒排与计算的基础上,青龙寺煤矿独有的“6280”工作制就这样推行开了。所谓“6280”就是一到零点,全矿人机双休、停产歇业,24小时,员工只生产10小时。
独特的生产组织方式,不但没有因为人员少影响产量和效益,反而实现了效率的大大提升。
“推行这种生产方式后,职工的出勤率明显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了7%以上,减少近30工/日,每年可节约人工费用约540万元。”青龙寺煤矿生产办主任刘国臻说。
记者从青龙寺煤矿采访中获悉,“6280”工作制的推行加之内部市场化的改革,不仅实现了吨煤成本的大幅降低,更是在2017年全矿节约各项费用超过千万元。
带有温度的改革,不仅实现了生产组织的优化,同时让员工感受到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关怀,激发出了无限的活力和潜能。
“不上零点班,我最深、最切实的感受是身体变化大。现在按照正常人的作息时间休息,是我们最大的实惠。以前上零点班,白天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吃饭时间不正常,一般都是一天两顿饭,对胃影响大。我上了三年零点班,就得了胃病。现在,夜里12点后,机器全停转,人全升井,人、机双休。”
青龙寺煤矿综采队员工孙虎兴告诉记者:“我上6天生产班,休息2天至3天,再上检修班,啥都会干,生产中出现问题,也能及时处理了。我们每月出勤基本上都是22天左右,我们的收入跟着产量走,薪酬实行岗位技能等级制。取消零点班对我们的收入没有影响,人均月收入还是能过万元。”
集中生产、集中检修、集中休班的“6280”工作制的推行,实现了稳产高效,保证了员工的休息和设备检修质量的提高,更在员工中掀起了员工“精一门、专两门、懂三门”,积极学习争做复合型人才的热潮。
“从最初没见过综采设备到如今的行家里手,青年员工的成长速度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想。”综采队队长苗发强说,之所有这样的效果,得益于一系列配套政策的制定与落地,诸如轮岗制、对班组长以上管理人员的竞聘制以及将薪酬与技能水平、业务素养、工作成绩等多种因素挂钩等措施。
记者在青龙寺煤矿分公司采访时注意到,这里的任何一项改革和措施的落地执行,不是简单的脚疼医脚、头疼医头,而是一整套系统的“组合拳”,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在相互融合中,实现了整个机体的健康高效运转。
在记者的采访中,高治洲不仅谈到了人员的问题,更谈到了职工的发展和塑造。诚如他所说,这支队伍平均年龄只有31岁,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在当下不仅要让他们安心、顺心、舒心的工作,更让他们对未来看到发展和希望。
经过前期的调研和研究,青龙寺煤矿针对员工的成长制定了“星级员工”评定晋升计划。
“分普通员工与管理人员两条线,打破终身制和论资排辈,从一星到五星,需要八年时间。而且,在收入和待遇上真正体现出差别。”高治洲介绍道。
“怎么评?”记者问。
“评定的条件全部量化,够标准就上,不够谁也没办法,核心就是要完全公平、公正,评选出的结果让员工信服。”高治洲说。
的确,在青龙寺煤矿,任何政策性的承诺都是说到做到。苗发强告诉记者,他5月份被评为全矿的“金牌队长”,在他当月的收入中“金牌队长”的待遇就已经有所体现。
积极而接地气的正向引导,激发出了一股蓬勃而出的洪流。
井下中央水泵房排水管路因为抽排的污水中泥沙较多,离心泵上方的逆止阀老是出现泥沙沉淀的现象,造成排水管路堵塞,检修工每隔两天就要打开阀门进行专门清理,工友老抱怨清理麻烦,费时又费工。
而员工武强却将问题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利用工余时间反复分析,在逆止阀部位管路装设反冲洗系统,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
青龙寺煤矿首套综采设备地面安装结束,当送电指令下达后,大家没有听到期待的机器轰鸣声,问题出现在哪里?一时之间,就连厂家的技术人员都找不出原因。综采队维修班副班长马雄主动请缨把问题彻底解决。
诸如这样的事例,在青龙寺煤矿的员工中已屡见不鲜。
从最初步履蹒跚的建设创业到今天的高产高效,青龙寺煤矿毫无疑问实现了完美的逆袭,但对此,整个领导团队并没有因此而满足和停滞。
正如高治洲所说,如果把青龙寺煤矿比作为一张名片、一件工业雕塑,它只具备了形,但灵魂的塑造依然需要文化的培育和厚植。
在青龙寺煤矿分公司,文化绝不是橱窗里的展板、不是写在墙上的标语,而是实实在在的行为与举动。
至今,在青龙寺煤矿流传着苗发强爱说“大话”的一段故事。“我们要干100%合格的精品工程”,在一次区队会议上,当苗发强的话音刚落,就有人说,你尽管吹牛吧,怎么可能!
不管别人怎么怀疑,但苗发强守着这个目标死磕到底。在工作中,他对质量工作做到班前有部署、班中有监督、班后有检查;严格从队员的意识提升上、习惯养成上入手,强化“岗位描述、手指口述”安全确认法;严格双重验收制度,下一班带班队长在交接班时必须对上一班的工程质量进行验收,验收员再进行二次验收。
果真,在他不懈地努力下,综采队不仅实现了零伤害,且工程质量确实达到了100%合格的精品。
从内生动力到实际行动,变化来自一字之差。苗发强说,在煤矿工作,人们自然把我们归于矿工,但我们的企业文化中把我们归于“工匠”,尽管只有一字之差,但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被认可和尊重,与企业有一种深深地依存。
记者从《青龙寺煤矿分公司奋进文化三年建设规划》中看到,从文化的自觉到自信,再到自强,与矿井的发展做到无缝的结合。正如党委副书记陈二斌所说,我们的文化建设,在吸收的同时,更重视与实际工作的结合,这样更便于大家的认同与接纳。
的确,认同就是这样的充满魔幻之力。从黄土地上创业到人员的短缺,再到一系列改革与措施的制定落地,如今,昔日的黄土地变得生机勃勃,一座现代化的工业雕塑拔地而起,行吟的土地上写满了创业与发展的智慧!
同时也写实了一种共产党人担当与奉献的情怀…… (本网特约记者:詹光明 通讯员:马卷 冯绍新)